今天是: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祝大家工作生活愉快! 站内搜索
专题专栏
大力开展社区科普—— “没有围墙的大学”座无虚席

“以前总感觉人上了年纪,就该管住嘴巴少吃点,今天听完老师这堂课,我懂了如何科学搭配、吃得更好。”1125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竹行街道星辰社区倪锦丰听完课回到家,立刻现学现卖,重新制订了一份午餐菜谱,对照课堂笔记的内容实践起来。当天上午,社区科普大学邀请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马云霞,为大家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精彩讲座,吸引了社区很多居民朋友来研究“吃的花头精”。

这样的实用课堂,在开发区各个角落生根开花,“一起去上课”成了居民最热衷的集体活动。潜移默化中,社区科普大学已成为帮助群众树立科学意识、获得科普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平台。更大的意义在于,使当地“农转居”新市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为他们打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助他们创建稳定富裕的安居环境。 


农民变市民,社区科普大学应运而生

近年来,伴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工作的深入进展,拆迁农民住进区政府建设的居民小区的数量逐年增加,“农转居”这一特殊群体不断涌现。如何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尽快转化为高素质的城镇社区新市民?如何满足和提高这个群体的科学文化需求?成为一个新的社会课题。在不断探寻和努力摸索中,大力开展社区科普大学成了有效载体和途径。

2016118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协会领导班子在充分了解居民科普诉求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充分利用现有科普资源,决定将社区科普大学作为服务“农转居居民”的重要抓手。当日,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挂牌,自此填补了开发区在这块工作上长达32年的空白。

  

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予以高度重视,为社区科普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求街道领导关心关注,将其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每年纳入财政预算;上课场地充分满足,街道想方设法腾出房屋作为专业课堂。此后,开发区各街道、农场均着手成立社区科普大学分校,明确由一名党政领导具体分管,配备校长、教务长、校办主任,并设有专门办公教学场所。不仅如此,各社区还成立了科普教育站,配备了站长、副站长和教育联络员,把科普班管理纳入了社区常态化工作。

时至今日,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走过了三年风雨岁月,从零开始到如今硕果满枝,一系列数据昭示着一切努力。截至20199月,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共开办43个教学班,授课970课时,教育培训学员2940人;举办讲座95场,听课人数达9182人次。其中:科普综合知识班26个,占比60.4%;其他各类文化、活动班17个,占比39.6%;评比表彰优秀学员共735人。


课程接地气,新市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我都是早晨锻炼,听了社区科普大学的课后,果断更改锻炼时间。”这样的变化来源于赵大爷的认真听讲,“老年人不宜晨练”是社区科普大学讲师陈宝泉每到一个社区必讲的第一课,他将这条重要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员,并讲清其中的科学依据,学员们听后恍然大悟。“陈老师告诉我们,按照人的生物钟规律,早晨起床后体温高、血压高,特别是肾上腺素的分泌是晚上的四倍,如果进行激烈晨练运动很容易出现心动过速、心脏停搏等意外,所以我们老年人实际上是不宜晨练的。”

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开展教学活动,善于从课程方案设计和互动体验环节上着手,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教学,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科普大学的学习活动中来。学员吴阿姨患颈椎增生已有多年,“有时我这手臂疼得都不能上抬,厉害的时候甚至穿衣、脱衣都不能自理。”直至吴阿姨参加了社区科普大学的学习,看到讲师在课堂讲解(重要性)、现场示范(动作要领)后,她很快掌握了按摩要领和缓解疼痛的方法,经过数月的坚持练习,吴阿姨的症状大大好转。“真没想到通过家门口的学习,提升了生活品质,我变得乐观了、自信了。”吴阿姨开心道,她还特意致电授课讲师以示感激。

开发、引进“有知有趣有用”适合社区公众需要的科普课程,是科协人日思夜想的课题。小唐是新开分校能达社区科普大学班的联络员,爷爷名叫李加达。“爷爷他们那个年代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勤俭节约,连剩饭剩菜都怕浪费,隔夜了还在吃,蔬菜隔一夜,荤菜就更久了。”小唐和记者聊天时,感慨于爷爷不经意间的变化。“201410月,爷爷查出了结肠癌早期,出院后家人再三嘱咐爷爷隔夜菜不要吃,因为菜的新鲜度不可忽视。但爷爷不信,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家人都心急。后来有一回家人聚餐时一,爷爷竟主动告诉我们,说隔夜菜不能吃,还和我们分享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家人都很吃惊,询问后才得知,爷爷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因为参加了社区科普大学的学习。受到家人晚辈的鼓励、点赞,如今爷爷上课更勤了。”

保健品市场向来鱼龙混杂,被假冒伪劣商品充斥,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更是让许多老年人难以辨识真假,很容易被误导,最后花冤枉钱。“我老伴儿特别喜欢买保健品,有些根本没用,但我也阻止不了他。”林阿姨叹息道。针对这一现象,社区科普大学的讲师特意搜集了诸多权威媒体关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保健品市场的报道,整理成文后在社区宣讲,并动员学员将家中购买的保健品带到课堂上让大家鉴别,共同增强识别能力。“有次老伴儿拿着刚买的保健品带到课上去让大家帮忙甄别,结果发现被坑了,自此以后,他就不爱买保健品了,听从老师教导注重适当锻炼。”说到这儿,林阿姨忍俊不禁,如今夫妻俩一起参学的居民不在少数。

在课程安排上,科普大学尤为关注拆迁农民最欠缺的城市生活安全知识为必读课,设置了城市交通安全、用电燃气安全、使用电梯安全、房屋装修安全、高层建筑晾晒安全等科目,手把手拉着拆迁农民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学习热情高涨。

 

专家当讲师,创新模式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

1122日,星怡社区科普大学又一次开课了,邀请到南通科技学院食品科学教研室专家吴海燕为大家做讲座,吸引了辖区50多名居民前来听课。家门口聆听专家学者授课,对开发区居民来说习以为常。

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建有一支优秀的讲师队伍,设讲师团长一名,聘有各类讲师28名,均为全市范围内精选的优秀讲师。课程设置丰富多样,目前涵盖精神文明教育课程82课时(含:和谐社会、和睦家庭、法律知识、隔代教育、垃圾分类等);各类安全知识教育课程104课时(含:居家安全、食药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手机网络电信诈骗风险防范、家庭理财安全等);养身保健等生命健康知识教育课程320课时(含: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居家植物环保知识等);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知识教育课程366课时(含书法、剪纸、太极拳、民族舞蹈等);丰富社区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课程98课时(含:健身操、其他舞蹈等)。因有讲师与学员的深度参与、有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因而成为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社区科普活动。

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获取社会信息和科学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对科普宣传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用一成不变的单一方式教学,不足以吸引学员,要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与载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教学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法,调动学员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忘不了教学内容。

社区是科普的前沿阵地。开发区老科协广泛调研搜集学员们对课程的需求后,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持续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切实增强科普工作的实效性,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如今,开发区老科协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成为我市其他县、市区科普大学借鉴的榜样。在全市科普宣传经验交流会上,市老科协对开发区老科协在社区科普教育工作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认可与鼓励。市老科协会长顾裕岳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开发区老科协起步时间晚,为何能办得这么好,主要是体现在7”——师资配备上起点高、教学管理组织力量上要求高、教学管理制度和落实上要求高、课程设置上要求高、分校建立要求高、开学典礼起点高和首开班报名对象上起点高。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容小觑的师资力量,是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办学成功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开发区老科协尊师重教、以情感人的优良作风,极大调动起全体讲师的积极性。每次开课前,社区负责人首先向全体学员介绍讲师的个人简历、工作成就和曾经获得的荣誉,使学员对讲师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不但增添了课堂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也增强了讲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便保持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在安排课程时,反复征求讲师的意见,尽量做到不影响讲师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了照顾到家住市区、路程较远的讲师,尽量把授课时间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或下午,从而减少讲师的路途往返的辛劳。妥善安排营养丰富的工作午餐和舒适的休息室,让讲师们深切感受到老科协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保持充沛的精力,尽心、尽责、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从建立之初,陈宝泉便是第一任讲师队伍中的一员,如今可谓元老级金牌讲师。“陈宝泉为老科协的科普宣传工作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心血和精力。为了使讲课内容更加接地气、有引力,他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广泛搜集资料,精心备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科普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觧读和阐释。”开发区老科协相关人员说到讲师们的故事,十分动情。作为科普讲师团的成员之一,陈宝泉每年负责45个社区科普教学班的授课,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科学健身、食品安全、低碳生活等多方面。75岁的他老当益壮,2009年退休后担任南通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讲师团团长、艺术团团长。从事科普宣传工作十多年来,先后在崇川区、港闸区、开发区科普大学42个教学班授课700多场,学员达4万多人次,编写各类科普教材180多篇。“以需定教,学为所用”,陈宝泉说这就是他的授课宗旨,“学员们缺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力求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考虑到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必须用他们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开发区社区科普大学以蓬勃之势开花结果。其发展之快、质量之高、人气之旺、效果之好,令人瞩目。更重要的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也随着课堂而来,很多学员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感到和社会的联系紧密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政府买单、社会服务、群众受益、科技惠民,把科普知识传递给广大“农转居”人员,由点及面产生辐射效应,达到一人学习、全家受教的效果,有力推动了创建学习型社会。

 

文:杨自度、朱蓓宁、严春华        图:鲁燕收集提供

协会介绍 |   协会章程 |   企业智能化提升战略合作联盟 |   社区科普大学 |   安全环保科技 |   会员风采 |   协会文档下载  |   联系方式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湖大厦11楼   联系电话:0513-81190193   电子信箱:netdakx@163.com
苏ICP备17000676号